一程旅行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46|回复: 2

香椿头——《安庆晚报》月光城

[复制链接]

1379

主题

2605

帖子

6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60102
QQ
发表于 4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安庆晚报》月光城

老六一生不吃香椿,这在他们这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。其实,老六这个人脾气好得没话说,待老婆也没话说,只是一点,不能当他面吃香椿。

这个禁忌,连过门不久的儿媳也知道。可是,不吃一次香椿,春天就白过了呀!婆媳两个一直计划着,等老六出门,偷偷吃一次香椿头炒鸡蛋。眼下香椿叶一天天老了,上一次吃香椿还在娘家,回想香椿头焯水时,锅盖掀开的一瞬间,山野独有的那股子香气在衣袖间,在人的五脏六腑间乱钻,儿媳甚至憧憬着那一天早点到来。

老六似乎明白她们的心思,这天赶在饭点,独自跑到堂哥家喝闷酒。也是不巧,堂嫂这天也打了一把香椿,正焯水呢,见他来了,只好将香椿收了起来。

哥俩对酌。堂哥借机劝他,大家都吃,你也要跟着吃,这人老了,就得把头低下来,何苦做一个独头茧?

老六什么也不说,一盅接一盅地往肚里倒酒。酒喝得很干净,可以听见一串滋溜的叫声,好像连同酒盅里面的空气也要一并喝下去。连倒几盅后,他将空酒盅对堂哥摇了摇。

见劝解没有作用,堂哥很生气,一把将他手里的盅子夺了下来,无奈地呼出一口长气。

嫂子开口说道,你也不必自责一辈子,那个年代,大家都饿呀,要怪都怪你那个不争气的老子。你那时才多大呀,一个几岁的娃娃,还拖着一个那样的妹妹。

别说了……老六咕咚倒下一大口酒,望着重新斟满酒的盅子出神,盅子里不是酒,是一面镜子,镜子里照出了一个人,两个人,更多的人……那里面是另一个世界,另一种生活,是他梦里常回去的遥远的过去。

镜子里的他五六岁?七八岁?总之有点模糊,但慢慢清晰起来:他有一个混蛋的父亲,那个年代的浪荡子,母亲是一个小脚女人。那年家里找人割稻,小脚女人在家里烧了一天饭,却没有等到一担稻子进家,原来浪荡子叫人把稻子挑到相好的寡妇家去了。第二年春上,家里早早就断炊了,小脚女人到处借粮食,小心地求告邻舍,可邻家也没多少余粮,家家的米缸都慢慢露底了。于是,香椿树遭殃了,嫩叶只要一冒头,就被人捋走了,以至于矮树根本长不出新叶子来。堂哥带着他爬树,到很荒凉的坟山上爬很高很高的树。也不能怪他不小心,把腿摔断了。小脚女人抱着他哭,脑有残疾的妹妹看他们哭,也放声大哭。母亲借来一个鸡蛋,将他打回的香椿头,焯过水,切碎,一起炒了,他和妹妹吃得那个香啊。他哪里知道,这味道是母亲给他的最后一点回忆。第二天,母亲瞒着他们出门了,这个小脚女人,刚强了一生的女人,她决心自己爬树,爬那种很高很高的香椿树,捋那嫩嫩的红红的香椿头,用它来滋养自己的一双儿女,想看着他们度过春荒,一起去看早稻开花……可她忘了,她一双小脚,哪里是爬树的料,何况,坟山上本就是乱石窠,那树又高又细,长在高塝上。

小脚女人临死手里攥着的那把香椿头,是他关于母亲的最后一点记忆。从那以后,他立下誓言,宁愿饿死,也不吃香椿头。

从堂哥家回来,他又做了一件令所有人费解的事:他挖了很多香椿苗,栽满了整个老坟山的四周。

几年过去了,香椿越长越高,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,香椿快成荫时,他死了。

清明后,又到了吃香椿头炒鸡蛋的季节,老婆子和儿媳妇经常到老坟山打香椿叶。老坟山在无人住居的孤岗,虽然很害怕,但为了吃,还是会经常来。

这几年不少人家新换了墓碑,新墓碑上都烙印了逝者的照片,各种各样的表情,各种各样的装扮,好像在开会,一片照片墙里,他靠在一棵茶叶树旁,苦笑着看人们摘香椿头。老婆子望了一眼老六的坟,问儿媳妇,你说,老东西明明不欢喜吃香椿头,为什么死前还在坟山上栽了这么多香椿树?

儿媳妇抬头望着香椿树,嫩嫩的,红红的香椿头,像无数的小手,在风里,小手牵小手。她嗅嗅手里的香气,低头想了一会儿,笑着说,我好像看到爸爸和奶奶在那边吃香椿头炒鸡蛋呢!王志祥

http://weibo.com/jidacheng  一程官方微博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379

主题

2605

帖子

6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60102
QQ
 楼主| 发表于 3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
春花帖《安庆晚报》月光城

几场春风就绿了枝头,小区里的花次第开了。

杏花一波,桃花就红了那么几天,梨花一股脑地就全开了。行道树上梨花美得如云在树,一团团一簇簇,粉红的花蕊,风吹过,一闪一闪地在枝头摇动,如锦如雪,清灵素洁。

仲春时节,是榆叶梅一年中最惊艳的时刻。粉艳的花瓣层叠有致,细密精巧,完全和它普通的叶子不相关,集大俗与大雅于一身,榆叶梅是也。

紫叶碧桃。大红的花朵极浓烈,一朵朵仿佛雕刻在枝头。耀眼夺目。不几日,叶片一叶叶地伸出头,绛紫色的叶片包裹着花朵,很是般配,花也并不觉得浓艳了,有一种风雅的美。

“海棠珠缀一重重”,小区公园对面十几株海棠连片开起来了,春色美到了极致。东坡先生最惜春,“唯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”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到了,怎样珍惜都不够。花色美好,奈何春光难留,且爱且惜。惜物之美,东坡先生做到了极致。“半卷湘帘半掩门,碾冰为土玉为盆。偷来梨蕊三分白,借得梅花一缕魂。”黛玉是冰清玉洁之人,那日在海棠诗社为白海棠赋诗,黛玉姑娘最得海棠神韵。

丁香花开得不管不顾。倘或是无视走过,汹涌的花香却也会令人回首。尤其是在春天的夜晚,暗香袭来,消乏醒脑。丁香花空结雨中愁。如果不在雨天看一次丁香花,实在就辜负了它。细雨蒙蒙,雨中看丁香正好,纤弱的花,楚楚动人,白丁香雅,紫丁香幽。戴望舒一首《雨巷》,似一纸幽梦,牵动多少人情思。

暮春时节,诸花将尽了,元宝枫却一树青翠,翠色好似能滴出水来。枝叶间绽开一簇簇豌豆大的黄花,嫩嫩的鹅黄,微微的绿,如婴儿般柔软、细嫩。如珠玉如翡翠,养眼极了。枝叶轻笼,绿云生烟,风带动一簇簇黄花,低头点头,枝叶蔓芜,像拢起一团团绿烟,在春风中摇曳生姿。

樱花粉色的花瓣,幽微精致,相比桃花的肤浅,樱花多了几分端庄,几分优雅。我每天上班都要路过一株樱树,树并不大,花却开得繁茂,一朵朵樱花缀在枝头优雅、从容,看得久了目驰神飞,人就在粉色的花下痴懵。风吹落,花如雪,扑簌簌的花瓣落人一肩,人竟痴了,移步不能。一低头,草地上一层粉一层绿。落花美得幽寂,惹人怜惜。“游丝软系飘春榭,落絮轻沾扑绣帘。”黛玉哪里是在葬花啊,分明是连春天一起收留了。

谷雨过后,公园里的芍药和牡丹就开了。白的,黄的,紫的,玫红,深红,降红,浅紫,一朵朵花开如盘。葛巾,魏紫,赵粉,御衣黄,香玉,白雪塔,状元红,荷包牡丹,有人指着花给孩子一一讲解。黑葡萄一样的眼睛发着光。一张张脸上带着惊奇惊喜惊讶。人面如花,孩儿面如花似玉,这是我在春天见到的最美的花,那样生动,那样明丽。

林带里,马兰花像紫色的蝴蝶,欣欣然在风中摇曳。让人想起童年,熟悉的歌谣就在耳畔,“小皮球,香蕉梨,马兰花开二十一,二八二五六,二八二五七。”听着童谣长大的人,又把儿歌传给下一代。

花似叶,岁岁年年,共占春风。
http://weibo.com/jidacheng  一程官方微博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379

主题

2605

帖子

6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60102
QQ
 楼主| 发表于 3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
龙山之魂

安庆北下高速,车经桥下涵道口,迎面石坝上,一株紫薇枝叶摇曳,“刘文典茔陵”五个大字在树后忽隐忽现,下方一排石楠,叶子红绿相映。坝上右手边,两棵高大的樟树,腰杆挺拔,树叶葱绿。树后一座小庙,红色琉璃瓦屋面,大红的门,醒目而不失俗气。心里暗暗记下了方位。

数日后,再来这里,直奔庙后寻先生坟茔,没看见。进庙,却是座神庙。回转石坝前,向左前方寻找,暗想:陵多指帝王之墓,用在这里,是否欠妥?转而又想:先生学贯中西,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,用之亦不为过。

走进陵园,一道长廊出现在道路右边。一面墙上,长长的乌黑大理石上雕刻了《刘文典先生传略》,快速丰富了我对先生的认知。没想到先生曾先后师从刘师培、章太炎这些蜚声中外的大师,也难怪他有《淮南鸿烈集解》《庄子补正》《论衡校注》《大唐西域记简端记》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注》等国学鸿篇问世,被称为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、校勘学大师、庄子研究专家。

先生不仅学问过人,思想更为先进,对国家民族前途之关切亦非常人能及。他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,追随中山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,曾任其秘书处秘书。1916年从日本留学回国,在北京大学任教,积极参加《新青年》撰稿、编辑工作。

先生不仅是国学大师,更是教育家。他先后在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西南联大、云南大学任教,曾于1927年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。先生更是一个不畏权贵、特立独行的人。曾传某民国要人想去看看国立安徽大学,先生不以为然,更未组织欢迎仪式,致其愤怒。一 言不合,给了先生两个耳光。先生回以颜色,一脚踹了回去。又一传说,袁世凯派去暗杀宋教仁的凶手曾误认先生为宋予以刺杀,万幸只伤了先生手臂。两个传说是真是假,无据可查。如属伪造,为何都假借先生之名?其耿介正直可见一斑。

通往先生茔陵的路口,建有一座青灰色石质牌坊,正面联曰:书誉上庠传中垒;人将北斗望宜城。横批:杏苑留芳。背面联曰:漫言河岳英灵在;唯念龙关独秀先。横批:龙山增辉。此山为龙山,先生是文化之龙,魂归龙山,适得其所。山不高,树木郁郁葱葱,因为先生,“有仙则名”。

上山路水泥铺就,台阶上飘落着松针、黄叶,上至山腰,正前方有六柱飞檐翘角之凉亭,五面依柱相连浇筑水泥座椅。先生原名文聪,字叔雅,该亭取先生之字,名曰“叔雅亭”。一通俗近乎白话联赞先生:“文章千古事;天地一书生。”评价虽高,恰如其分。从亭脚开始,一排省、市、县三块文物保护石碑,默默无言地述说着先生的历史地位。县碑右上方为先生墓,依山而建,水泥墙圈着一堆黄土,上面长满小草,已是初冬,小草半青半黄,是为先生夫妇合葬之坟茔。墓前两根大理石柱刻有章太炎书赠先生的一副对联:“养生未羡嵇中散;疾恶真推祢正平。”精准地刻画了先生淡泊名利、刚正不阿的形象。

拜过先生下山,见两旁松树棵棵挺拔,大有宁折不弯的先生气慨。生亦如是,死亦如是。虽化泥土,傲骨铮铮。王启林
http://weibo.com/jidacheng  一程官方微博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一程旅行网 ( 沪ICP备10015599号 )

GMT+8, 2025-4-2 07:11 , Processed in 0.051990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8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